IATF16949審核重點
瀏覽:
次
發布時間:2018-12-17 12:14:06
IATF16949管理體系質量部的審核重點
1.如果需要,是否有特定產品、專案或合同?如果有是否制定了質量計劃?
2.是否制定了接受準則,計數值抽樣計劃的接受準則是“零”嗎?如果不是,是否經顧客批準?對影響產品實現的變更,對變更產品的結果是否進行了評價、驗證和確認?
3.組織是否確認了需要實施的監視和測量?是否提供了監視和測量的裝置?這些裝置是否符合產品測量的要求?
4.監控和測量裝置在使用前是否進行了校準或驗證,這些校準能否證明追溯至國家或國際標準?這些記錄是否被維持?
5.當發現監控和測量裝置不符合規定要求時,是否對以往測量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和記錄?
6.組織是否對控制計劃規定的測量設備進行測量系統分析?分析的結果如何?
7.測量系統分析是否采用參考手冊規定的內容與方法?如果顧客要求,是否采用了顧客規定的測量系統分析方法?
8.是否保存在校準的記錄?
9.是否有內部實驗室?實驗室是否符合有關的技術要求,如實驗室程序、實驗室人員、實驗室能力等?
10.對組織無法試驗的項目,可委托外部實驗室,外部實驗室是否符合ISO17025或得到國家認可?
11.在產品實現過程的哪些階段對產品的特性實施監控和測量?比如:來料、過程和最終產品?產品測量和監控的記錄是否被維持?
12.產品是否在全部測量完成,且經過有關授權人員批準后才放行?
13.是否按控制計劃規定頻次進行全尺寸的檢驗與功能測試?
14.全尺寸檢查是否進行了設計記錄所有零件尺寸的完整測量?
15.是否有來料檢驗、過程檢驗、最終檢驗的規范或標準?
16.緊急放行是否有權責人員批準?
17.當出現重大事故時,質量部是否有停止生產的權利?質量部開具過《停工生產單》嗎?組織是否制定了不合格品控制的書面程序?
18.對于不合格品,采取了哪些處理方式?不合格品被糾正是否進行重新驗證?為避免類似不合格品再次發生,是否采取了糾正措施?
19.對于讓步使用的不合格品如何控制?是否經過顧客同意?
20.當不合格品在交貨或開始使用后被發現,是否根據其影響采取了適當行動?
21.返工產品有控制嗎?如何控制?返工作業指導書和相關人員容易得到嗎?
22.當產品或過程與目前已經被顧客批準的產品或過程不同時,是否向顧客報告并取得顧客特許或偏差許可?
23.組織是否形成糾正措施的書面程序?有無規定采取預防措施的時機與步驟?目前組織采用了哪些預防措施?效果如何?
24.是否制定了預防措施的書面程序?有無規定采取預防措施的時機與步驟?目前組織采用了哪些預防措施?效果如何?
25.是否對顧客退回產品進行試驗/分析,如何分析?分析之后是否及時報告顧客?退回產品分析的資料是否被保存?
26.產品放行,產品交付和產品交付后的活動是否實施控制?是如何控制的?
27.是否對產品的系統、子系統、零部件或材料的各層次制定了控制計劃?
28.對生產散裝材料的過程是否制定控制計劃?
29.是否對產品的系統、子系統、零部件或材料的各層次制定了控制計劃?
30.對生產散裝材料的過程是否制定控制計劃?
31.是否對產品的系統、子系統、零部件或材料的各層次制定了控制計劃?
32.對生產散裝材料的過程是否制定控制計劃?
33.是否有試產控制計劃和量產控制計劃?如果有設計責任,是否有樣件的控制計劃?這些控制計劃得到很好的執行嗎?
34.當出現過程不穩定或過程能力不足時是否采用了指定的反應計劃?這些采取的反應計劃效果如何?
35.當有任何的變更影響到產品、過程、測量、運輸、供應來源或變更FEMA時,是否重新評審和更新控制計劃?
36.當顧客要求時,更新后的控制計劃是否提交顧客評審與批準?
37.在控制計劃中規定的統計技術,組織是否在應用,是如何應用的?
IATF16949管理體系行政部的實施要點
1. 是否建立并維持了書面的培訓程序?對于影響產品質量的工作人員,其能力是如何識別的?識別的依據是什么?
2. 員工能力不夠時,是否提供了適當的培訓?培訓的有效性有評價嗎?
3. 組織如何來提升員工的認知水平?如何要求員工為達成質量目標做出貢獻?具體有些什么有效的措施?
4. 是否對新進員工,轉崗員工,臨時工,合同工和代理人員進行了培訓?
5. 是否對影響質量的崗位進行了資格鑒定,如:內審員,質量控制人員,實驗室人員,設計人員,特殊過程人員,關鍵設備操作人員,量具校驗人員,其它影響產品質量的人員的等?
6. 有維持適當的教育,訓練,技能和經驗的記錄嗎?
7. 有那些公共設施與生產設備?這些設施設備目前的狀況如何?能否滿足產品的規定要求?
8. 設備是否被維護嗎?是如何維護的?維護的效果如何?
9. 產品需怎樣的工作環境?這些工作能滿足要求嗎?組織是如何管理這些工作環境的?工作環境是否考慮到人員的安全?
10. 本部門有量化的質量目標嗎?目標的達成狀況如何?
11. 本組織的內部溝通有那些方式?這些方式溝通的有效性如何?
12. 是否有激勵員工的措施?是如何去激勵員工的?這些激勵措施的有效性是否進行過程評估?
13. 是否采用多方論證的方法來制定工廠,設施及設備的計劃?是否針對工廠,設施及設備策劃的有效性指定了評價操作和過程效果的方法?
14. 當出現公共設施中斷,勞工短缺,主要設備故障時,組織書否準備了緊急應變計劃?這些應變計劃啟動后,是否確保準時交貨?
TS16949管理體系市場部的實施要點
1. 目前有哪些產品/服務?這些產品/服務的要求是什么?有沒有與產品有關的法規法律的要求?這些要求是如何遵守的?
2. 在提供產品前,時否對標書,合約或定單進行了評審?評審了那些內容?評審的結果有記錄嗎?這些記錄是否被維持?
3. 在合同評審時,是否對制造的可行性進行了評價,是否對風險進行了分析?
4. 有沒有口頭或其它書面聲明的合約或定單?這類合約或定單如何處理?
5. 當產品要求發生變更時如何處理?變更處理的記錄是否被維持?
6. 組織如何與顧客溝通?有哪些溝通的方式?溝通的效果如何?
7. 有顧客指定的特殊性嗎?這些特殊性如何控制?
8. 通過什么方法來獲得顧客感受(滿意感受,不滿意感受)的有關信息?這些信息分析過嗎?是如何來處理有關滿意或不滿意信息的?
9. 是否對顧客滿意度進行了持續評價,而不是一年評價一次或兩次?
10. 對于在組織控制下的顧客財產是如何管理的?當發生異常時,是否第一時間報告顧客?異常報告的記錄是否被維持?
11. 當接到顧客反饋的信息時,是否迅速地通報制造,質量,工程和設計部門?這些信息(如客訴)處理后是否回復客戶?
12. 是否對服務人員進行了培訓?
13. 是否對顧客提供的工裝,設備進行了永久性標識?
IATF16949管理體系生產計劃中心的實施要點
1. 是否制定了生產計劃?生產計劃制定的依據是什么?有哪類生產計劃,比如:年度生產計劃,季度生產計劃,月生產計劃,周生產計劃和日生產計劃?
2. 是如何來監控生產計劃的執行情況的?當不能完成生產計劃時有哪些應急措施?
3. 是否有經常性的臨時插單?這些臨時插單如何處理?
4. 有無生產庫存品,為什么有不按定單生產的情況?為什么要生產庫存品?
5. 目前生產計劃的完成率是多少?造成生產計劃不能完成的原因有哪些?有改進的措施嗎?
6. 有無根據產能工時來指定生產計劃?
IATF16949管理體系生產部的實施要點
1. 是否對生產和服務的提供進行了策劃?策劃時輸入了什么?輸出了哪些文件?
2. 當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的輸出不能由后續的監視或測量加以驗證時,組織是否對這樣的過程(特殊過程)實施了確認?是如何確認的?特殊過程控制時的記錄是否被維持?
3. 當可行時,是否在產品實現的全過程用適宜的方法進行標識產品?有哪些標識方法?監視與測量后是否有產品狀態的標識?當有追溯要求時,能否唯一的識別出來?
4. 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的符合性提供了哪些防護措施?
5. 所有的過程操作的員工是否有書面的作業指導書,這些指導書是否在工作
場所容易取得?作業指導書能指導作業嗎?效果如何?
6. 當作業開始,材料變更、作業變更時,是否進行了作業準備驗證?
7. 是否對制造過程中的機器設備進行預防性保養?
8. 在進行工具和量具設計、制造和全尺寸檢驗時,組織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技術資源,如果工裝的設計與制造被分包,是否實施了控制?如何控制?
9. 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重大質量事故或頻繁地發生了一般的質量問題時,生產部是如何處理的?
10.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品是如何處理的?
11. 是否有易損工裝的更換計劃?是否對工裝進行狀態標識,如生產中、修理中、處置中?
12. 是否排定每天的生產計劃?如何監控生產計劃的完成?生產計劃完成的如何?當不能完成生產計劃時,有哪些應急措施?
13. 組織是否執行了顧客生產批準程序所批準的過程能力?當過程不穩定或過程能力不足時是否提出了適當的反應計劃,當顧客要求時,該計劃是否交顧客批準?
14. 控制計劃和過程流程圖是否被執行?
15. 工具變換、機器維修等重要過程事件是否摘記在控制圖上?
16. 當有外觀項目時,是否在外觀檢查時有充足的照明、標準的樣件?是否對從事外觀判定的人員進行了資格鑒定?
17. 生產現場的整齊與清潔是否被維持?產品所需求的工作環境(如濕度、溫度等物理環境)是否能滿足?
18. 如果有返工作業,是否有返工作業指導書?來指導返工作業?